陜鋼集團龍鋼公司本著“一切為了發展、一切為了員工”的企業宗旨,對準焦距、拿出硬招,通過科學合并機構、合理優化人員、大膽嘗試爐機線承包、有序退出承包崗位、下勢推行干部問責等舉措深入推進“三項制度”改革,短短幾個月時間,管理科室減少17個、管理技術人員優化162人、承包崗位優化1195個崗位、科級免職29人、處級降職4人、職工收入增加了200-400元。
“破釜沉舟”的抉擇
面對鋼鐵行業嚴峻的市場形勢,面對較為低的人均產鋼量……龍鋼公司如何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他們不等不靠,直面市場,由人力資源部牽頭實行“三項制度”改革,這是內外部形勢和改革機遇雙重壓力下所作出的抉擇。
“三項制度”改革是圍繞企業勞動、人事、分配而開展的內部革新。龍鋼公司改革主要以兩級經營承包為切入點,進一步下放勞動用工權、人事調整權和收入分配權,激發各層次人員的經營活力,促使各單位班子成員指導各承包經營主體改善過程指標,以保證結果指標的實現,從而確保全公司經營目標的實現。
“壯士斷腕”的決心
龍鋼公司以“三個必須”助推改革破浪前行——必須轉變機制,簡政放權;必須精簡機構,輕裝上陣;必須以人為本,惠及職工。
實行“一承包兩下放”,釋放一線潛能。劃小考核單元,全面推行爐、機、線承包經營,逐級分解并承包技術指標;下放收入分配權,加大對關鍵人員的績效考核,保證一般人員的收入;以干部能上能下為目標,下放干部任免權,加大干部問責力度,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實行干部公開競聘與末位淘汰,打破了職位終身制。科學設置機構,夯實人員職責。本著建立高效管理機構、建設高素質管理團隊的目標,改革以任務清單為依據、以現有人數為前提、以工作飽滿為目標,逐單位逐崗位核定機關部門定員,生產單位科室設置控制到3-4個,以此優化機構和管理層級;夯實崗位承包工的工作量,有序退出部分承包崗位由正式職工承擔,每年節約承包費用520余萬元。堅持以人為本,完善晉升通道。“假如被優化后,我被分到哪?”這是干部職工關注的焦點,人力資源部根據優化人員的年齡與體質進行妥善安置,解決了職工的后顧之憂。與此同時,圍繞三支隊伍建設實施職工職業生涯規劃工程,實施管理人員公開競聘,實施專業技術人員與高技能人才聘任制,為職工建立了三支綠色晉升通道,贏得了職工點贊,維護了企業穩定。
“脫胎換骨”的新生
通過改革,干部職工逐步轉變了“大鍋飯”、“保險箱”的老觀念,確立了“員工能進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新觀念。
實現人員、機構同比減少。與改革前相比,機關人員優化10%以上,生產單位機構由原來的127個精簡為110個,減少了14%,承包崗位人員優化了30%以上。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機構精簡與人員優化工作還將取得新突破。實現管理干部能上能下。這次變革,龍鋼人稱之為管理變革的“強降雨”,短短五個月,科級免職29人,處級降職4人,這種工作績效與“帽子”、“票子”、“面子”掛鉤的“高壓式”問責,改變了干部職工“干部能上不能下”的舊觀念;實現職工收入同步增長。以核定后的定員為基數,配套“減員不減資”政策,將崗位合并、技改及設備更新所減人員的崗薪工資按一定比例投放。實行“誰承擔勞務誰拿錢”的政策,使職工工資較之前同步增長。
目前,龍鋼公司的改革正在穩步推進,改革對干部職工的觀念和行為產生了巨大沖擊,企業迸發出一股奮發拼搏的新活力,有利于降本增效工作開展,更增強了干部職工的凝聚力,為“四維龍鋼”的早日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鳳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