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網訊(陜西廣播電視臺11月13日《陜西新聞聯播》 記者 楊文祥 錢金庫)面對鋼鐵市場的嚴峻形勢,陜西省最大的鋼鐵企業——陜鋼集團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和我省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署,主動作為淘汰落后產能,改革創新補短板,努力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步伐。
眼前的這座龐然大物就是陜鋼集團龍鋼公司今年關閉的60萬噸產能的煉鐵高爐,目前已經啟動設備拆除工作。然而,在一年前,企業還有2600多名工人靠著這座高爐和相關軋鋼生產線生活。因此,企業在關閉生產線的同時,把解決人員的分流安置放在重要位置。記者在龍鋼公司的另一條生產線見到了高爐皮帶工魚紅武,他原先就在被關閉的高爐當爐前工,高爐停產后,公司安排他內部轉崗到了現在的輔助崗位。
陜鋼集團龍鋼公司高爐皮帶工魚紅武:“現在的收入比過去能少二三百塊錢(每月),但是勞動強度比過去能低一些,我對公司的安排還是比較滿意的。”
陜鋼集團龍鋼公司通過內部轉崗、內部退養、勞務置換和對外“雙創”等多種渠道,目前已經安置因淘汰落后產能而失去工作崗位的員工2100多人,其他剩余人員將通過創業培訓和與當地政府協商公益性崗位等途徑進行妥善安置。在去產能的同時,陜鋼集團還向內部改革要效益,在機構改革、資源盤活、剛性考核等方面提出具體舉措,特別在經營管理方面大刀闊斧地推進資金、營銷、大宗原燃料采購、物流“四個統管”,全方位降低成本、挖掘效益。
陜鋼集團龍鋼公司經營管理部部長張李斌:“通過以上措施,生產成本和去年同期比較降低了385元(每噸),其中剔除含鐵原料和燃料價格降低的因素,通過內部挖潛,對標管理,成本降低了168元每噸鋼。”
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陜鋼集團更著眼于產業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一方面與中石油寶雞石油鋼管公司合作,建設年產50萬噸無縫管項目,另一方面在韓城基地與陜西建工集團、杭蕭鋼構股份公司等共同投資建設鋼構項目,打造中國西部綠色建筑集成基地。今年1至8月份,陜鋼集團同比減虧19億元,四月份以來全面盈利。
陜西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海峰:“我們(還)要發展多元非鋼產業,比如環保節能,礦產資源,信息化等等。到“十三五”末,我們的銷售收入,鋼鐵主業和非鋼產業能夠達到1:1。最終實現我們建設西部最具競爭力的高端鋼鐵材料服務商(目標)。”(楊文祥 錢金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