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風華正茂的薛小永高中畢業進入龍鋼,被分配在煉鋼廠成為一名普通的爐前工。“一進廠房,一股熱浪夾雜著粉塵撲面而來,像一支支鋼針刺得眼睛和皮膚生疼,稍不小心,飛濺的鋼花落在身上,就是一個燎泡。”對于剛進廠時工作環境的第一印象薛小永至今記憶猶新。但他告訴自己,當一名鋼鐵工人就一定要干出個樣來。在剛升任搖爐工的他,一次外出學習時,得知他引以為傲的指標竟遠遠落后于其他企業,巨大的差距讓他感到羞愧,便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指標提上去,為企業爭口氣!回來后,他總結經驗,大膽開展指標攻關。為研究轉爐冶煉工藝,常常在60-70℃高溫下,一觀察就是30分鐘,臉被熱浪烘烤地脹疼,一次察看下來,常常是汗水濕透工服。他硬是憑借著不服輸的精神,反復觀察、試驗,在很短的時間里,煉鋼鋼鐵料消耗達到了全國第一,石灰單耗、氧氣消耗、耐材綜合成本名列全國第三,轉爐新區實現負能煉鋼,工序能耗達到最好控制水平,轉爐煤氣回收量新區創新高,并成功開發了六個新品鋼種。提起補爐,尤其是夏天,爐前工都頭疼不已,但他每次都沖在最前面,推舉著12米長的大鏟運送補爐磚,離直徑3米、溫度1300-1400℃的爐口只有3-4米遠,大鏟管被烤的通紅,連衣服上的胸牌都被烤化了,面對如此高溫,他嫻熟地操作熱補、快補、均衡薄補的技巧,一次性補爐成功。為了減少補爐次數,避免對職工造成的傷害,他不顧高溫一次次靠近爐口觀察爐況,查找原因,收集大量數據,分析規律、總結經驗,不斷調整操作,找到渣料結構優化的最佳點,實現了轉爐零維護,不僅降低耐材消耗成本,更創下全國最高爐齡記錄,他臉部的皮膚卻被輻射熱烤得脫落了一層又一層。2010年,他參與120T轉爐建設和設備安裝調試。由于120T轉爐工藝與60T不同,采用死爐底,筑爐從上面進磚,爐底磚排布、底吹透氣磚使用都與60T差異很大,給筑爐帶來很大難度,諸多技術難題連遼寧的砌爐工程師也束手無措。他以“5+2”、“白+黑”的精神堅守一線,不會就學,呆在爐里研究測量,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環節,硬是憑著一股不認輸的倔勁,在短短幾個月掌握了設備及工藝技術,利用水管注水的方法解決了爐底找平難題。為給系統試車留下足夠時間,他白天與廠方技術人員探討砌爐方案,學習砌爐方法,合理安排人員,晚上與砌爐人員排成長龍不間斷為爐內送磚,不時到爐內查看砌筑質量,累了靠在椅背上瞇一會……經過4天不間斷的日夜操勞,創下全國歷史上3天8小時砌成一座120T轉爐的成績,他卻兩眼紅腫,嘴唇起滿干皮。在場的寶鋼專家連連翹起大拇指,說:“同類型轉爐全國砌筑時間最短7天,你們創造了‘龍鋼速度’。”在日常工作中,他毫不保留將心得傳授給同事,經過他一手“傳、幫、帶”的員工個個能獨當一面,還培養出陜煤勞模陳江、陜鋼勞模陳雷磊、公司勞模焦建設等,并有多人走上管理崗位。平日里,員工婚喪嫁娶,都組織休假同事幫忙,無論誰生病住院,必到醫院或家中探訪。每次提起家人,他總是低頭說:“我虧欠他們太多了。”在砌筑120T轉爐第二天,母親突發腦梗住進醫院,妻子知道他工作忙,把消息壓了下來。筑完爐后一周,才從鄰居處得知消息。在醫院里,看到母親虛弱地躺在病床上,他跪在床前默默地流下眼淚……年過七旬的老父親因腰間盤突出住院期間,他卻支援漢鋼建設40余天;在女兒高考之際,他在爐臺駐扎5天,答應陪孩子高考的承諾再一次失信,女兒高考落榜成為他一生的愧疚;在妻子心中,他“鐵人”形象威武高大,為讓他安心工作,妻子默默操持家里事情,忙里忙外從不讓他搭手……參加工作21年來,薛小永像釘子一樣釘在煉鋼轉爐,用堅守、堅韌、堅強、堅定的鋼鐵精神演繹著絢麗而多彩的青春。